欧洲动荡引来世界聚焦丨“新的旧世界”能否被佩里·安德森的利剑戳穿?
欧洲从来不缺新闻。卡梅伦在脱欧声中告别英国首相职位,马克龙一跃成为法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大量难民的涌入考验着欧罗巴的人道主义精神,接二连三的恐怖袭击则触及了欧洲人民最敏感的神经……欧洲创造了一体化的奇迹,这个在曾经一分为二的欧洲大陆上诞生的欧洲国家联盟,在当今世界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然而,这个看似无比辉煌、被学者们称为典范的超国家组织的光辉外表下,却是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的局势,就像是一场一直在上映的现实话剧与闹剧。
混乱的欧洲(漫画作者:Ben Garrison)
欧洲的闹剧是由怎样的政治动向造成的?已经有许多学者尝试作出回答。尽管欧洲从来不缺深刻的评论家,然而,任何人要想对这样的局势作出精准的预测,都不是一件易事。
佩里•安德森的《新的旧世界》在这一领域作出了尝试。
佩里·安德森是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英国著名历史社会学家、思想史家、文化评论家,著名的左翼知识分子,现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和社会学系教授,是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的史学巨匠,被文化批评家伊格尔顿誉为“不列颠最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因其敏锐的思想、犀利的批判性眼光而在国内外学术界影响深远。
佩里·安德森
安德森写过两部研究欧洲资本主义诞生前历史的经典著作:《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和《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作为其“欧洲三部曲”的最新之作,《新的旧世界》立足于资本主义已经发展成型的今天,追溯了欧洲共同体从诞生到现在的理念变化,提供了对貌似是道德和政治的世界典范、实则危机重重的欧洲大陆的批判性描绘,并展望了欧盟的未来。
《新的旧世界》
【英】佩里·安德森 著
高福进 杨晓玲 杨晓红 陈茂华 刘钊 译
定价:120元
上海人民出版社丨2017.7
《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
【英】佩里·安德森 著
郭方 刘健 译
定价:48元
上海人民出版社丨2016.8
《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
【英】佩里·安德森 著
刘北成 龚晓庄 译
定价:78元
上海人民出版社丨2016.8
01
从欧盟到民族国家
《新的旧世界》出版后引起了欧美学界的广泛关注,不少重量级学者对本书提出了意见。著名国际政治学家、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驻院教授、斯坦福大学荣休教授、欧洲大学学院荣休教授菲利普•施密特对《新的旧世界》就发出了疑问,这一疑问被安德森总结为:为什么不直接在欧盟层面讨论问题,而是着眼于内部的成员国家?
菲利普·施密特
相信这也是许多读者会有的疑问:既然是一部研究分析欧盟的著作,为何不直接去考察欧盟的机构和组织本身?为何要花一半以上的篇幅去叙述法国、德国、意大利、塞浦路斯、土耳其近年来的的历史,不惜笔墨地追溯这些国家一两百年来的演变和传统?而且为什么单单是这几个国家而不是其他?
安德森在接受《上海书评》采访时的谈话可以回应这一问题。他认为,当前百分之九十关于欧盟的著述都是难以置信的乏味、技术化和缺乏想象力,没完没了地讨论着制度,却从不讨论不同成员国的政治、文化。因此,在《新的旧世界》中,安德森试图把特殊的国别研究和囊括性的一般结构相结合,对欧盟的考察并不能仅限于欧盟这一组织、欧洲一体化进程而已,还必须注重对具体国家历史、文化的综合研究。
实际上,熟悉安德森著作的读者对此应该并不陌生。安德森在具体的历史研究中一贯坚持“自上向下看的研究”,即侧重于国家研究。在安德森看来,国家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心问题。《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对西欧和东欧的不同国家的发展道路作了比较。《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更是致力于比较西欧和东欧,建立绝对主义君主国的地区类型,揭示其在向资本主义转变过程中的不同角色。
在具体的探讨中,《新的旧世界》的结构是似曾相识的。第二部分探讨位于西欧的三大最初欧共体成员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第三部分为“东方问题”,探讨欧盟往东欧扩张时遭遇的问题。这实际上可以被看作划分为“西欧”和“东欧”两大板块。
对所有欧洲国家都进行考察是不现实的,安德森在前言中坦承了这一点。但是他的选择是有依据的。选择法国、德国、意大利的原因,是因为这三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还拥有欧洲最悠久的文化和社会历史中心地位。关注2004年加入欧盟的塞浦路斯和2002年成为候选国的土耳其则是因为,塞浦路斯和土耳其的关系是目前欧盟扩张议程中最具爆发性的一项,土耳其的候选国资格是欧盟未来将面临的最大挑战。
02
对欧盟的批判——爱之深,责之切
的确,欧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诞生之初的6个成员国发展到现今的28个,拥有了一种统一的货币……于是,在学者和政治家们的话语中,欧洲俨然成为了政治组织的典范。用安德森的话来说,整个欧洲充满着不着边际的自我陶醉。欧盟的赞美者认为,欧盟在世界舞台拥有独一无二的作用和威望,在所有方面都与美国形成了反差:美国狂暴而虚张声势,欧洲则是和平、进步的充满人性的大陆。
安德森对此投以批判性眼光,进行了深刻分析,在他看来,欧洲在国际事务中犯下了种种“罪行”,欧盟对美国的亦步亦趋使得表面上的独立更像是一种自我陶醉。欧洲在过去一直充分地依赖美国,欧盟向东欧的扩张由华盛顿引导,每一次前苏联卫星国家加入欧盟之前就已经在美国的指挥下加入了北约。比如波兰、匈牙利、捷克1999年加入北约,5年后加入欧盟;保加利亚、罗马尼亚2004年加入北约,3年后加入欧盟;甚至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也莫名其妙地在加入北约一个月后就加入了欧盟。在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大部分欧洲国家都支持美国出兵,没有进行任何谴责。对此,安德森引用了一条具有讽刺意味的呼吁:何不建立一个把欧洲纳入美国的绝对统治的西方合众国?
安德森对当今欧盟的批判并不意味着他不赞成这一政治体的成立。实际上,安德森对早期欧洲共同体的成立持肯定态度。在相关的理论支持上,安德森尤其推崇英国学者阿兰•米尔沃德,在致谢中写道:“我将本书献给他,正是其文章驱使我获得灵感而得以撰写关于欧洲议题之内容。”安德森对欧洲共同体的创建者充满着钦佩之情,“这一事业并无先例,持续散发着熠熠光辉”。
阿兰·米尔沃德
安德森认为,在欧洲一体化的最初阶段,其目标是非常清楚的。通过将法德两国纳入法律框架体系以确保和平,创建半个欧陆市场来确保繁荣。在欧洲一体化的早期,欧洲还表现得更为独立,主要国家还可以自行决定外交政策还不是唯美国马首是瞻。
安德森对20世纪80年代后的欧洲感到失望。欧洲一体化被新自由主义绑架,欧盟凌驾于成员国之上,与要求公共开支、国家福利、市场干预的民主压力绝缘,“欧盟作为一个组织变得越来越反动,越来越公开地反民主,一次又一次地藐视全民公投,厚颜无耻地为欧洲大陆的政治、经济精英的利益服务”。同时,欧洲的独立精神随即消失,新一代领导人除了美国强权统治下的和平之外一无所知。
安德森表现出对欧洲重建前景的担忧以及对欧洲一体化理论和实践的批判性立场。在安德森看来,欧洲单一货币是个错误,移民问题引发了欧洲民众的抵制,其背后是国家对民意的忽视。新的形势下欧洲共同体已经不像当初那样清晰地服务于成员国的自我利益,“在欧盟内部,既无协调一致的有效政策支撑,亦无可控的国内自主权”。
03
未设专章论述英国——是否有意无意地暗示着英国脱欧?
>>>> 安德森:英国是对欧洲一体化贡献最小的国家
英国是欧洲的老牌强国,虽然并非欧洲共同体最早的成员国,且一度徘徊在共同体之外,但作为欧洲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英国还是加入了这一组织。不列颠群岛虽然在地理上独立于欧洲大陆,却从来都是欧洲政治局势的重要参与者。按理说,在任何研究或评论欧洲历史的著作中,英国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安德森却没有给英国安排任何一个专门的章节。
在《新的旧世界》第一章里,安德森用简短的几句话给出了解释:“我并不后悔遗漏对英国的考察,自从撒切尔夫人下台后,英国的历史便显得无足轻重。”在安德森的眼里,英国的历史似乎不值一提。这一说法不免引起争议,遭到了各家书评或多或少的批评。
英国在“撒切尔时代”拥抱新自由主义
英国《卫报》记者、历史学家安迪•贝克特认为,英国近20年的历史中经历了布莱尔的起伏、英国的发展繁荣、伦敦重回国际都市地位等重大事件,这段在众人眼里对现代欧洲至关重要的这段历史,却在安德森一句简短的话语中变得不值一提。
英国《伦敦标准晚报》政治专栏作家安妮•麦克尔沃伊委婉地提出,安德森在认真研究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同时将英国排除在外,似乎显得不太合理。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教授斯蒂芬•豪威指出,或许安德森没有对英国进行任何充分的讨论是错误的,安德森宁可轻快地说一句:自从撒切尔夫人下台英国历史便无足轻重。但是,将英国排斥在欧洲历史的中心之外,欧洲的外交政策、与美国的关系、反恐战争、金融危机等问题显然将无从谈起。
安德森没有对这些评论一一回应。实际上,安德森并非完全没有提及英国。对英国的分析散落在《新的旧世界》各个章节。在这些片段里,安德森表现出了对英国的不满和批判态度。也许,安德森对自己的批判足够自信,认为这些言论已经足够站得住脚。
在引用英国历史学家米尔沃德的著作时,安德森还不忘讽刺一句:对欧洲一体化贡献最小的国家培养出了最透彻阐明欧洲一体化的历史学家。在《新的旧世界》第四章“法国”中,安德森简略地概括了英国的现状:英国在战后存在一个长期衰落的过程,滞后于欧陆经济体,在撒切尔夫人下台后,英国在世界中的逐渐落魄已经成为常态。在国际上,足球明星成为这个国家的文化图标,政治举措几无变动,经济适度增长但生产力低下,大学受到压缩,铁路系统崩溃,财政、银行和伦敦市政仍占据权威部门,外交处于从属地位。
>>>> 《新的旧世界》为英国脱欧埋下伏笔
在2016年接受《上海书评》采访时,安德森将英国脱欧的原因总结为两点:英国人对新自由主义的怨恨和对曾经帝国地位的怀念。英国是新自由主义相对开始更早、更激进的国家,由此产生了极端的两极分化,英国内部的地区不平等可以说在全欧洲最高,这是脱欧倡议在英国的民意基础。而英国相比其他欧洲国家民族认同并不高,而且英国是唯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没有受到占领的国家,过去帝国的骄傲情绪依旧存在,这种习惯性思维使得英国国内对一体化的共识并不高。
曾经的“日不落帝国”
实际上,上述两点在《新的旧世界》里已经或多或少地提到过。安德森在《新的旧世界》里分析了英国与欧洲大陆的特殊关系。当时法国、意大利等提倡共同体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强大的国家共识下对社会经济安全的一种普遍探索。按道理说,当时英国国内基于对充分就业和福利国家的坚持,国内共识应该比法国、意大利更加彻底,会更加赞同一体化。然而早在一开始,英国国内就对加入欧洲共同体持不同态度,反对的声音甚至更占上风。
米尔沃德认为,这是因为英国在二战中没有被直接占领,民众对共识的追求没有欧洲大陆那么迫切。安德森则补充了一句,这是因为英国的国内议程与外交目标并无连贯性。当时英国有一种错误的观念、傲慢而狭隘的政治体制,自认为依然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其外交政策应该反映这种地位。英国战后的政策基本上是由对其国家政治力量和威信评判经济状况评估之前的统治者来确定。而曾经的大陆均衡思想仍有深远的影响,也许正是这决定了英国与欧洲大陆若即若离的态度。
英国脱欧
就在《新的旧世界》原书出版后四年,2013年,英国迫于欧洲形势,提出了脱欧,在2016年举行了全民公投,脱欧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安德森对英国的有意忽略反映了英国一直在欧盟中扮演着不那么积极的角色的事实。或许这有意无意地映证了英国脱欧这一事件。
04
安德森写作《新的旧世界》的主要目的
>>>> 对欧洲现有研究和自恋情绪的批判
在2012年的《新左派评论》第73期中,安德森发表了“After the Event”一文,对《新的旧世界》出版后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回应。在这篇文章的最开始,安德森写道:“批评是所有写作者自省的氧气,时间是才智和政治判断的检验。”这显示出,安德森对思想的交锋、批判的力量十分肯定。至少他是身体力行的。
《新左派评论》2012年第73期
在“After the Event”一文中,安德森提出了自己写作《新的旧世界》的两大目的。这两大目的都指向对欧洲现状的批判。
第一个目的,安德森试图通过本书来批判既有的欧洲研究文献的不足,揭示公共领域缺乏的现实。在安德森看来,关于欧盟研究的大部分文献是高度专业和技术性的,没能传播到业余人群。欧洲的精英们和宣传者的自满情绪,使得欧洲研究造就了一种高度专业化的闭塞环境,变成了精英分子的自娱自乐,不与任何广泛的公共领域相接。一切国家事务似乎都已经事先由精英分子们的研究决定好了,公共无法参与到决策中来。
相反,安德森表现出对过去时代的怀念,比如孟德斯鸠或休谟的时代,柯歇斯、本达的时代,托洛茨基和葛兰西的时代。曾经的欧洲有大量知识分子组成的各种小团体,积极地探讨公共事务,传播人道主义,输送了大量人才。安德森认为,要恢复这种积极讨论的传统,丢掉令人生厌的自恋,让政治上的好奇心充分地跨越国境。
第二个目的,则是对欧盟支持者的自恋情绪进行打击。安德森反对那种将欧盟称为社会和政治发展发展典范的说法,这一说法为托尼•朱特使用,并为许多人追随。安德森将这种说法称为“自恋”,认为这种自恋和自我感觉良好在许多欧洲学者的观点里可以看到,即将欧洲视为提供给世界的模范的习惯性说法,而没有注意内部的实际的文化或政治生态。
>>>> 批判的锋芒:安德森对哈贝马斯的批判
背景材料:2005年1月,欧洲议会批准了《欧盟宪法》,旨在进一步保证欧盟的有效运作。不料,法国、荷兰等国家公投否决了这一条约,导致该宪法搁浅。直到2007年该宪法被欧洲非正式首脑会议通过的《里斯本条约》所取代。
著名学者哈贝马斯成为了安德森重点批判的对象之一。这位德国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中坚人物、号称“当代黑格尔”的学术明星,在安德森眼里,却不过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哲学家”而已。
在“After the Event”中,安德森举出了哈贝马斯的《关于欧洲宪法的思考》一书,其中收录了一篇文章《从国际法的宪政化角度来审视欧盟危机——关于欧洲宪法的思考》。在这篇文章里,哈贝马斯指出:“在欧洲层面上有两个创新,指明了未来的道路,一个是将具有暴力垄断的成员国家置于联盟法律之下,另一个是在作为立宪主体的公民和各国人民之间分享主权。”“欧盟具备史无前例的组织结构,它有可能完全符合一个宪政世界社会的轮廓。”
《关于欧洲宪法的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这一点招来了安德森的批评。安德森认为,哈贝马斯的言论无疑证明了:在欧洲精英分子的眼中,《里斯本条约》同《欧盟宪法》一样,提供了欧盟成为政治典范的依据,这背后依然是知识分子们的自恋。
这一批判可以追溯到《新的旧世界》。哈贝马斯曾经呼吁法国选民认可《欧盟宪法》,否则将退化到“野蛮状态”。哈贝马斯提出了他所认为的解决欧洲问题的办法,即呼吁欧洲范围内的全民公投,在欧盟层面上恢复公民自由塑造其政治生活的能力,使得财政和社会经济政策协调一致,获得自己的财政资源并拥有在全球范围内保障人权的军事干预能力,设置自己的外交部长和直选主席。
安德森在《新的旧世界》里批判哈贝马斯对此作出了批判。他认为哈贝马斯这些言论包含着武断的激情,且几乎是没有先例的,哈贝马斯始终支持《欧盟宪法》,明确地干预法国的公投,却对德国缺乏普选的情况视而不见。安德森进一步认为,哈贝马斯言论的背后是他对美国的追随,这位哲学家将美国视为“地球上最为持久的民主政体,将理想主义传统发扬光大,并且比任何国家都更能够使自己依照18世纪精神来开辟普救之路”,并期盼欧盟能紧紧地依附于美国,因为美国需要恢复伊拉克战争以来的声誉损失,需要欧盟的协助来应对面对共同威胁时的考虑不周。
安德森对哈贝马斯的批判是否合理另当别论,但至少这反映出了安德森写作的一大风格——旁征博引,对欧洲文化界的各路大咖信手拈来,毫不保留地予以评价,态度分明。《新的旧世界》中提到了大量文献和学者,读者可能会因一连串闻所未闻的书名、人名晕头转向,可一旦对这些探讨对象有所了解,不免对安德森的讨论大呼过瘾。对哈贝马斯等学者有了解的读者,不妨读一读安德森对他们的批判。
上海人民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格致出版社
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以专业学术打造品牌
以社会责任引领阅读